为响应新时代“追光逐梦”育人共同体“十大行动”倡议,落实“光电创智”科研赋能育人行动,2025年6月10日下午,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C117报告厅内,一场聚焦光电前沿、涌动创新思潮的学术盛宴—青衿沙龙第一期暨“光电创智”学术沙龙活动正式拉开帷幕。本次活动由中国激光杂志社、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联合主办,湖北省光学基础研究中心协办,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激光技术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、激光科学与技术研究部研究生第三党支部联合承办,旨在为光电领域师生搭建深度交流平台,促进学术思想碰撞交融,助力学科创新发展。
本次沙龙活动邀请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董建绩教授、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李培宁教授、物理学院周月明教授做专题报告,同时邀请了首届“青衿奖”获得者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洪宇、“青衿奖”提名奖获得者博士研究生李良晔进行分享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、武汉工程大学等多家高校近200名师生共同参与活动,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党委书记、中国激光杂志社武汉分社社长唐明教授担任本次沙龙的主持人,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徐刚教授担任沙龙负责人。

唐明教授对与会嘉宾和师生表示热烈欢迎,他表示光电技术的创新突破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,更对国家光电产业突破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意义深远。唐明教授鼓励大家以沙龙为契机,主动交流、大胆探索,以学术研讨激活创新灵感,在碰撞中孕育更多原创性、引领性成果,为光电学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。随后,唐明教授介绍了中国激光杂志社的概况。从期刊的发展历程、影响因子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,为师生后续学术成果发表、科研成果传播明晰路径。

特邀嘉宾报告环节,三位专家学者带来前沿学术分享。董建绩教授聚焦“光电智能计算芯片的机会与挑战”,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浪潮下,光电芯片在算力提升、能效优化上的独特优势,同时以详实的数据与案例,为产业破局与学术攻关锚定方向。

李培宁教授的“超高分辨近场光学成像”报告,带领师生探索微观世界观测的新维度,揭示纳米级成像技术的突破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,展现出技术革新对学科交叉的赋能。

周月明教授则深耕“原子分子阿秒动力学”,揭秘极短时间尺度下原子分子的运动规律,让师生触摸到光电科研向微观、极限领域进军的前沿脉搏,拓宽学术认知边界。

学生代表报告环节,青年学子接力发声,展现科研新活力。博士研究生刘洪宇围绕“基于全固态锁模激光器的飞秒涡旋光产生”展开分享,从技术原理创新到实验方案打磨,呈现出青年科研人对精密光学技术的执着探索。

博士研究生李良晔聚焦“柔性微结构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”,讲解柔性材料与光纤传感融合的创新思路,以及在医学监测领域的应用潜力,彰显出学生群体在应用科研中的活力与思考。

在交流讨论环节,现场氛围持续升温。师生们围绕报告中的技术难点、创新方向、应用拓展等展开热烈对话。



学生们积极思辨、大胆提问,教授们耐心答疑、启发引导,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,让学术探讨真正成为创新思维的“孵化器”。


从教授领航到学生接力,从理论探索到应用展望,此次青衿沙龙暨“光电创智”学术交流活动,以前沿报告为引、以深度交流为翼,汇聚学界力量,打通知识共享通道,全方位展现了光电学科的科研厚度与创新活力。后续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将继续携手新时代“追光逐梦”育人共同体单位,深耕学术沃土,搭建师生汲取新知、碰撞思想的平台,更为学科发展注入创新动能,点燃更多创新火花。
客服热线: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