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寻求快速、高效产生纠缠光子对的光子源用于量子计算和超快通信,来自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基于芯片的光子源。相比于之前的方法,它能够产生效率高达100倍的纠缠光子对。传统方法将光束困在精心设计的纳米级微腔中;光在微腔内移动会导致单个光子产生共振并分裂成纠缠对。这些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效率低下,需要输入激光的脉冲,这由数以亿计的光子组成,然后才能创建一个纠缠光子对。
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Yuping Huang和他的同事展示了一种量子电路,它可以很容易地与其它光学组件集成,为高速、可重新配置和多层面的量子器件铺平道路。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uEST实验室供图。
这种方法是由Gallagher物理副教授、量子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Yuping Huang和他的同事开发的,允许通过一个微瓦动力的激光束,以产生数千万个纠缠光子对。Huang说,"长期以来研究人员猜想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,但我们是第一个在实践中证明了可行性," Huang与研究生Zhaohui Ma和Jiayang Chen合作,将超高质量的微米腔研发成铌酸锂晶体片。微腔内呈现出赛道的形状,在内部反射光子,几乎没有能量损失。由于包括温度在内的扰动,这允许光可以循环更长的时间,以更高的效率相互作用。
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改进他们的工艺过程。他们说期望实现一个量子光学系统,可以把一个单一的输入光子转换成一对纠缠的输出光子,几乎没有浪费能量。"这绝对是可以实现的," Chen说。"现在我们只需要逐步改进。在此期间,该团队打算继续推进其技术,并寻找使用其器件驱动逻辑门和其它量子计算或通信组件的方法。 "由于这项技术已经基于芯片,我们准备通过集成其它无源或有源光学组件开始扩展," Huang解释道。
Huang说最终的目标是使量子器件的运行效率足够高、价格足够低,这样才能够集成到主流电子器件上。"我们希望将量子技术带出实验室,这样它才能造福于我们每一个人," Huang说,“不久的将来,我们希望孩子们的背包里装着量子笔记本电脑,我们正努力让这一切成为现实。”
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《Physical Review Letters》上。(https://arxiv.org/abs/2010.04242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