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热线:189888977

前沿| 【浙江大学徐敬教授团队】水下无线光通信:高速灵活的通信选择

2020-10-30 11:20:50浏览:481来源:两江科技评论   

研究背景

地球的海洋覆盖率接近71%,海洋储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、矿产资源。海洋的广阔空间与丰富资源决定了它的科学价值与战略地位,人类也从未停止对海洋的探索。自主式水下潜器(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,AUV)的发展帮助人类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探测海洋。AUV执行水下作业时,需要与卫星、科考船、海底传感网络等设施设备通信,交换观测结果、作业命令等大量信息。传统的线缆通信限制了AUV工作的灵活性,水下缆线的安装与维护的难度也非常大。无线声波通信在水下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,但水声通信在特定场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带宽需求。而射频无线通信方案运用于水下时,在传输距离与通信稳定性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。水下无线光通信(Underwater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, UWOC)以带宽高、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水下通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然而由于光在水中传输时会受到吸收、散射、湍流、气泡等干扰因素的影响,UWOC还面临诸多考验。随着信道特性研究的深入、光源与探测器的改良以及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, UWOC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。目前,UWOC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百米级,较短距离时通信速率可达到几十Gbps,并且在海洋探索过程中实现了成功应用。在未来,UWOC将成为海陆空一体化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研究亮点

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光通信实验室徐敬教授研究团队在期刊《光电工程》2020年第9期发表了题为“水下无线光通信链路构成与性能优化进展”的综述文章。文章首先展示了UWOC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研究成果,并总结了这些研究中的关键技术。随后介绍了UWOC链路的基本构成,从发射端、接收端以及信道特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现有技术与研究进展。文章分别对比了发光二极管(light emitting diode)和激光二极管(laser diode)两类光源以及PIN(positive-intrinsic-negative)二极管、光电二极管、雪崩二极管等多种探测器的特点,并简要介绍了应用在收发端的调制、编码与均衡技术。重点介绍了信道研究中的蒙特卡罗数值仿真方法,强调了湍流研究的重要性。最后,讨论了UWOC性能优化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:
       一、利用角动量复用、波分复用、正交频分复用等技术提升传输速率。
       二、使用高灵敏度的单光子探测器拓展通信链路的覆盖范围。
       三、使用有利于对准的收发端配置以及主动对准系统解决链路对准问题。
       文章还指出推进UWOC的实用化是该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一步。

图1 UWOC链路基本框图

图2  激光在不同水体中传播不同距离后接收端能量分布(a) 4 m沿海水域;(b) 8 m沿海水域;(c) 12 m沿海水域;(d) 4 m港口水域;(e) 8 m港口水域;(f) 12 m港口水域



       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(2016YFC0302403)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(A类)(XDA22030208)的支持。

(责任编辑:CHINALASER)
下一篇:

LMN 2024 第五届世界激光制造大会邀请报告新鲜出炉&征文通知

上一篇:

时空调制表面上的非互易瑞利波的传播

  • 信息二维码

    手机看新闻

  • 分享到
打赏
免责声明
• 
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 189888977@qq.com